外国学者与中国文物“对话”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2:41
中新社记者 王吉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。距离会议会场约5公里的上海博物馆东楼是外国学者参加会议后登记的热门地点。 在江南美术馆,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理查德·萨夸在明代画家的一幅《乌门船》画作前驻足良久。他很早就对郑和宝船产生了兴趣,对其规模之宏大、运河船只之多印象深刻。 当时,观察《吴门船图》上描绘的江南流行的船景,他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宁静之美,想起了几个月前的苏州之行。 “我参观了苏州的一个美丽的花园,虽然很小,但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尾巴,例如桥,必须有奇数个拱门。这些只是江南文化的一小部分。” 10月13日下午,参加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的学者们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东馆。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供图 几千年前铸造的青铜酒器和青铜鼎也引起了理查德·萨夸的注意。 “大家都知道,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,这样工艺精湛的青铜器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就在中国出现了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认识。虽然今天只是‘尝试’,但我已经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智慧和魅力。” 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·波利梅罗斯非常喜欢甲骨文。一进展厅,他就开始查找有关各种文物的古代文献。 “很多年前,我去了湖南长沙罗文斯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老子》帛书很有趣。中国总是让我感动不已。”在莫雷看来,有文字的文物会“说话”,体现的不仅是工匠的技艺,更是不同时代的思想。“每次看到它们,我都会重新发现中国,加深对中国的理解。” 10月13日下午,上海博物馆东楼的息尊“星舍利”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。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供图 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博物馆的“特色套餐”,水牛四短腿祭祀雕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。意大利学者达里奥·法穆拉罗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性,而且还有非常有趣的动物造型,其中一些甚至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。人类与自然。 “作为一名研究者,我无法预测新的灵感将从何而来,但我认为参观博物馆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启发。” (结尾)